| 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管理系統正式發布 |
| 來源: | 發布時間:1632115045 | 瀏覽次數:
|
8月23日,2021年智博會在兩江新區開幕,同日,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線上發布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管理系統。 該系統正式投入運營后,將極大推動兩江新區實現精準治污、科學治污、依法治污,助力新區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、高品質生活示范區。 覆蓋638平方公里 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 兩江新區是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,隨著開發開放的深入,愈來愈多的企業受新區高質量發展勢頭吸引而落戶。 與此同時,城市建成區越來越多的人口入住,對綠色本底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“近年來,兩江新區始終在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上下功夫,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守護新區的青山綠水。為解決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點痛點,搶抓新區建設智慧之城的契機,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管理系統應運而生。”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劉明介紹。 “兩江新區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,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,以改善兩江新區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,聚焦新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全、信息孤島化、數據碎片化等短板,著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,提升生態環境感知能力,為新區管委會環境決策提供技術支撐、為職能部門動態監管提供數據支撐、為街道及園區環境管理提供服務支撐,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。”上述負責人介紹到,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管理系統自2020年12月開始研發、搭建,于今年6月中旬通過初步驗收,2021智博會期間正式發布。 該系統實現了638平方公里全覆蓋,水、大氣、噪聲、固廢、土壤等全要素監測,監管、治理、保護全過程管理,管委會、職能部門、街道和園區全方位聯動。 值得一提的是,該系統獲得了市級生態環境大數據系統的數據支持,并可以共享和交換新區相關系統各類環境監測監控數據、環境質量監測站點數據,形成以“支持、交換、采購”為核心的新區生態環境數據集成共享基礎。 “基于這一特點,我們正在創新性探索新區生態環境測管治一體的管理模式,構建用‘數據決策’‘數據管理’‘數據服務’的生態環境管理新格局。”系統項目負責人表示。 搭建3層系統架構 以數字化為生態環境賦能 “都市版塊空氣質量”“主要河流水質”“水質趨勢變化分析”“道路交通噪聲實時數據”……在智慧管理系統頁面,一個一個清晰且不斷變化的數字、圖表實時展示著兩江新區水、大氣、噪聲等各方面情況。 這背后,離不開科學、完整的系統架構。 “整個系統大致可分為基礎感知層、數據支撐層、智慧應用層三個層次”系統項目負責人介紹到,在基礎感知層,對新區重點污染管控區域的御臨河、竹溪河、后河、九曲河、中咀河、朝陽溪等6條河流、龍景湖、高洞河、明月湖、白云水庫等4個重點湖庫、城市主要雨水管網、入河排口、工業園區、敏感區域的大氣、水、噪聲、固(危)廢和環境風險設置了196臺套站點及設備,實施網格化監測監控,初步形成覆蓋全域的環境監測感知系統。 數據并不是簡單收集而已。在數據支撐層,以“兩江云”的云儲存資源及安全服務為依托,通過多源異構大數據集成與存儲系統及平臺軟件,構建數據資源中心,運用云計算、物聯網、AI算法和模型模擬等大數據分析技術,實現生態環境大數據的集成抽取、關聯分析和深度挖掘,在為智慧應用打牢數據基礎的同時,還可為智慧兩江建設提供決策依據。 如何應用集成、分析后的數據?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在智慧應用層以“1+9+N”的方式,搭建了數據資源中心和水污染防治綜合應用、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應用、聲環境綜合應用、固(危)廢綜合應用、污染源綜合應用、環境應急與風險管控、預警指揮調度、中央環保督察綜合應用、街道及園區環境管理服務等9個管理系統及N項保障和服務支撐,重點強化預警預報決策會商體系、環境應急與風控系統和指揮調度平臺的功能。 “系統運行后,帶來最直觀的改變是會大幅提升效率,預估將減少無效巡查30%,發現及處置問題同比增加45%。”系統項目負責人闡釋道,以往,執法人員發現問題只能靠群眾舉報或是定期巡查,有時候存在發現問題不及時等問題,但該系統能精準到每個園區、每個街道、每個監測點,“通過前端監測感知設備實時監測監控和系統大數據分析,就能發現幾十公里外的排污口異常排污、工地及道路揚塵、生物質燃燒、雨污混排、河道漂浮物、河湖水華、河岸垃圾等各類環境狀況,并第一時間推送,第一時間現場處置、第一時間反饋”。 打破信息孤島 以大數據助力智慧之城建設 智能管理的運用不僅能大幅提升環境污染防治的效率,更能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大數據賦能生態環境決策科學化、生態環境責任考核網格化、生態環境服務便民化,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,進而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。 據介紹,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管理系統發揮新區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優勢,圍繞大氣、水、噪聲、固(危)廢污染防治四大領域,聯動管委會、職能部門、街道和園區,形成生態環境監測感知一張網,一中心、一平臺,實現各類各級數據互聯、業務互通、網格管理、統一調度。 而在此前,發生涉及到跨部門、跨區域的環境問題時,則需要通過電話通知、書面函件等形式交辦,流程繁瑣,耗時較長。現在通過指揮調度平臺向責任單位及網格員實時推送、自動跟蹤,實現“識別-交辦-處置-反饋-評價”閉環管理。 此外,該系統還將與新區建設、城管、應急安全、社會發展、交通等社會事務和社會治理領域,采用衛星遙感監測、無人機遙測、移動監測等新技術新方法共同構建“天地一體”全要素、全方位的協同監管體系,基本實現環境質量、重點水氣污染源、重點湖庫及河流、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,各類監測監控數據系統互聯共享、預報預警、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。 針對打好染防治攻堅戰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、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反饋意見,聚焦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安全,該系統還著力在工業企業污染物總量控制與減排、河流湖庫及黑臭水體、各類揚塵、餐飲油煙等社會源、環境信訪與園區風險防控等領域實施“網格化監測”和“網格化監管”,構建“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”的監管責任體系,在“預判問題、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”等方面進一步提升預見性、針對性、準確性和協作性。 “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將繼續緊扣新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,以大數據智能化為環境保護賦能,實現生態環境‘看得見、測得準、說得清、調得動、管得好’,全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,為新區高質量發展、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撐。”劉明局長表示。 |
|